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教师团队 > 艺体组 > 教学资源

《阳关三叠》赏析


时间:2025-04-03    作者:    阅读:


《阳关三叠》赏析

一、创作背景

《阳关三叠》改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《送元二使安西》。创作于唐玄宗年间,彼时社会繁荣但边疆局势时有动荡,朝廷常遣官员出使西域等地。诗人王维的好友元二,便在被派往安西(今新疆库车附近)的队伍中。安西路途遥远、环境艰苦,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。王维于渭城(今陕西咸阳东北)为元二饯行时,有感而发写下此诗,以表达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牵挂 。诗作问世后,因其真挚情感与优美词句广为流传,后被谱成琴曲《阳关三叠》。在流传过程中,琴师们不断加入丰富的音乐元素与演奏技巧,使乐曲愈发细腻动人 。

二、音乐结构与内容

《阳关三叠》属琴歌类演绎方式,现传唱版本多分成三段,即琴曲中的三叠 。其音乐结构以一个基本曲调为核心,进行变化反复,对王维原诗反复咏唱三遍 。
  1. 第一段:以 “清和节当春” 起引,营造出春日送别的场景氛围。随后接入王维原诗 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旋律平稳舒缓,节奏较为自由,如潺潺溪流般将送别之情娓娓道来 。之后新增歌词 “遄行,遄行,长途越渡关津,惆怅役此身。历苦辛,历苦辛,历历苦辛,宜自珍,宜自珍”,通过重复强调 “遄行”“历苦辛” 等词,进一步渲染友人即将踏上艰难旅途的惆怅,以及对其一路保重的殷切叮嘱 。
  2. 第二段:再次咏唱原诗,加深情感表达。新增歌词 “依依顾恋不忍离,泪滴沾巾,无复相辅仁。感怀,感怀,思君十二时辰。商参各一垠,谁相因,谁相因,谁可相因,日驰神,日驰神”,从动作描写 “泪滴沾巾” 到心理刻画 “思君十二时辰”,将不舍之情具象化,“商参各一垠” 用星宿位置比喻二人即将分离之远,强化离别的伤感与对友人的思念 。
  3. 第三段:第三次呈现原诗,情感愈发浓烈。新增歌词 “芳草遍如茵。旨酒,旨酒,未饮心已先醇。载驰骃,载驰骃,何日言旋轩辚,能酌几多巡,千巡有尽,寸衷难泯。无穷的伤感,楚天湘水隔远滨,期早托鸿鳞。尺素申,尺素申,尺素频申,如相亲,如相亲”,描绘出美景当前却无心欣赏,美酒未饮已因离愁而心醉的状态。“何日言旋轩辚” 表达对友人归期的期盼,“期早托鸿鳞” 则希望友人能多寄书信,以解相思,情感层层递进,将送别之情推向高潮 。
  4. 尾声:以 “噫,从今一别,两地相思入梦频,闻雁来宾” 收尾,节奏渐慢,旋律渐弱,如悠悠叹息,余韵悠长,给人留下无尽的怅惘与回味 。

三、艺术特色

  1. 深厚的文化底蕴:《阳关三叠》以经典唐诗为基石,将文学与音乐完美融合,使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借由音乐得以更深刻地表达。琴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,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情感世界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。
  2. 质朴而深情的旋律:全曲以五声音阶的商调式为基础,音调质朴却饱含深情 。旋律多级进,如人低声倾诉,自然流畅,毫无雕琢之感,真切地传递出送别者内心的温柔与不舍 。在情感推进时,如第三叠中 “载驰骃” 处的八度音级跳进,打破平缓,将情绪瞬间拔高,形成全曲高潮,把对友人远行的担忧、牵挂等复杂情感宣泄而出 。
  3. 独特的叠唱形式:“三叠” 的叠唱方式为作品一大特色。每叠在重复原诗基础上,添加不同歌词,从不同角度、层次深化主题,逐步强化情感,宛如层层涟漪,不断扩大、加深离别的愁绪,给听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。
  4. 细腻的情感表达:从对送别场景的描绘,到对友人旅途艰辛的担忧,再到对重逢的期盼,整首作品将惜别之情展现得细腻入微。琴音与歌声交织,时而如轻柔抚摸,时而似深情呼唤,让听众仿若身临其境,深切感受到那份真挚的友情与离别的哀伤 。

四、版本演变与影响

《阳关三叠》最早记录可追溯至明代弘治四年(1491)刊印的《浙音释字琴谱》,此后在明代《发明琴谱》(1530)等诸多琴谱中均有收录 。不同版本在歌词、旋律、调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。如明代正德间谢琳的《太古遗音》(1511)弹法简单,将原诗演弹十三遍,音乐价值有限;而嘉靖间黄龙山的《发明琴谱》(1530)则以凄凉调演奏,用丰富词句装饰原诗 。至清代张鹤所编的《琴学入门》(1876),对曲谱进行整理改编,使其更为完善、流行 。新中国成立后,作曲家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,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受众范围 。
《阳关三叠》作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,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。其经典的旋律、真挚的情感,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,诸多音乐家从其汲取灵感,进行再创作 。同时,它也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、展现中国音乐魅力的重要代表作品,在国际舞台上,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 。
(注: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)
 


版权属于:怀铁一中  设计维护:怀铁一中信息中心
学校联系电话:0745-2788218
湘ICP备05012886号   湘教QS7-201306-001563

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